日期:2023-09-08来源:妈妈好孕网人气:491+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在平时如果不注意保护听力,则很容易“耳背”!那么如何保护听力呢?掏耳朵时要小心什么?如何从耳朵看你的寿命长短呢?
如何保护听力 让“耳背”晚找你
老年性耳聋一般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受损,其中包括因动脉硬化造成的内耳缺血、代谢障碍等引起的耳聋。正常人的听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渐有下降倾向。在65~75岁人群中通常有6%~10%的人自觉听力减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发生完全性耳聋。虽然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常见表现,可在高龄老人中仍保持“视听不衰”者却大有人在,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爱耳护耳的保健知识。
避免噪声刺激:
较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老年人已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在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不足,听力就会迅速减退,甚至发生噪声性耳聋。研究表明,一组人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下降为60分贝,而另一组人生活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下降为80分贝。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噪声对听力的干扰。当内耳受到诸如开山放炮、喷气式飞机轰鸣、鞭炮、雷鸣等巨大的声浪冲击时,可将鼓膜震坏,导致双耳失聪。遇到上述情况时可戴上护耳塞,以对付强声的刺激。
生活保健谨防耳道损伤、感染:
老年人喜欢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朵。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性血液循环减弱,耳道内分泌物减少,产生干裂感,有时感到奇痒,不堪忍受;通过掏耳刺激后,可以得到暂时缓解。但是这样做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弄坏鼓膜。正确的方法是耳道奇痒难忍时,用棉签浸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拭耳道;也可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和鱼肝油,内耳发痒就可得到缓解。此外,平时还应防止耳内进水。老年人感觉不够灵敏,洗脸时可能会把污水带进耳朵里,而自己又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容易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波及鼓膜,使听力受到影响。
慎用耳毒药物:
人到老年,疾病较多,老年人常常使用抗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的抗生素,不要一次过量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可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也可换用中药治疗。适当应用复合维生素B及抗过敏药物,有可能预防听力受损。庆大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生素,对耳的前庭和耳蜗有损害,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品。卡那霉素毒性比庆大霉素要强。卡那霉素在内耳蓄积,早期不出现症状,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即使停药仍对内耳继续损害。利尿剂抑制内耳血管纹的活性,使内耳细胞萎缩变性;病变早期是可逆的,肾功能不全又合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便可造成永久性耳聋。
为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用药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因此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的耳毒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加强作用,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必要时可选用毒性最小的药物。治疗慢性疾病必须长期应用时,应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选择性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坚决戒除烟瘾:
已有研究证实,与不吸烟者相比,每天吸烟10支以上者,老年性耳聋有增加趋势。老年性耳聋人群中65%的有规律性吸烟史,而对照组仅为30%。烟草内含大量烟碱(尼古丁),毒性很强,在人体内大量积累可使血管痉挛,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能使血流速度变慢,供血不足,内耳就是“受灾区”之一。燃烧的香烟和吸烟者呼出的烟,含有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甲醛、丙烯醛、氨、酚等有害物质,可通过破坏黏液纤毛清除机制,进而破坏中耳和咽鼓管的生理功能,使机体更易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的发病,就是因为烟雾首先接触鼻和咽部黏膜,长期不断地受到刺激所致,进而导致突发性耳聋。
另外,被动吸烟与中耳炎发病有关,对幼儿的影响更大,尤其是母亲吸烟更是婴儿发生中耳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耳炎可以导致儿童听力障碍,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听力,请烟瘾君子远离儿童。
注意调节情志:
老年人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体内植物神经失去正常的调节功能,使内耳器官发生缺血、水肿和听觉神经营养障碍,这样就可能出现听力锐减或暴发耳聋。中医认为,情志失调,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逆,则清窍被蒙,导致耳聋。所以老年人应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日常养生注重固护肾气: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医林绳墨耳》中说:“耳属足少阴肾经……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老年人肾气渐衰,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龟龄丸等。对于已有明显耳聋症状者,可服耳聋左慈丸。常食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保护听力亦有裨益。
减少高脂饮食:
据医学家研究发现,70%的老年性耳聋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症,且两者的严重程度也具有一致性,这与高脂血症有一定的关系。脂质代谢障碍,使内耳血液供应减少,血清和内耳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增多,直接造成内耳损伤,听力下降。所以老年人不能摄入过量的高脂肪类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奶油、鱼卵等。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在平时如果不注意保护听力,则很容易“耳背”!那么如何保护听力呢?掏耳朵时要小心什么?如何从耳朵看你的寿命长短呢?
如何保护听力 让“耳背”晚找你
老年性耳聋一般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受损,其中包括因动脉硬化造成的内耳缺血、代谢障碍等引起的耳聋。正常人的听力在20~3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渐有下降倾向。在65~75岁人群中通常有6%~10%的人自觉听力减退,甚至有部分老年人发生完全性耳聋。虽然老年性耳聋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常见表现,可在高龄老人中仍保持“视听不衰”者却大有人在,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爱耳护耳的保健知识。
避免噪声刺激:
较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老年人已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内耳的微细血管常处在痉挛状态,使内耳供血不足,听力就会迅速减退,甚至发生噪声性耳聋。研究表明,一组人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下降为60分贝,而另一组人生活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下降为80分贝。所以,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噪声对听力的干扰。当内耳受到诸如开山放炮、喷气式飞机轰鸣、鞭炮、雷鸣等巨大的声浪冲击时,可将鼓膜震坏,导致双耳失聪。遇到上述情况时可戴上护耳塞,以对付强声的刺激。
生活保健谨防耳道损伤、感染:
老年人喜欢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朵。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性血液循环减弱,耳道内分泌物减少,产生干裂感,有时感到奇痒,不堪忍受;通过掏耳刺激后,可以得到暂时缓解。但是这样做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甚至弄坏鼓膜。正确的方法是耳道奇痒难忍时,用棉签浸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拭耳道;也可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和鱼肝油,内耳发痒就可得到缓解。此外,平时还应防止耳内进水。老年人感觉不够灵敏,洗脸时可能会把污水带进耳朵里,而自己又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容易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波及鼓膜,使听力受到影响。
慎用耳毒药物:
人到老年,疾病较多,老年人常常使用抗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的抗生素,不要一次过量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可与其他药物交替使用,也可换用中药治疗。适当应用复合维生素B及抗过敏药物,有可能预防听力受损。庆大霉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生素,对耳的前庭和耳蜗有损害,是造成中毒性耳聋的主要药品。卡那霉素毒性比庆大霉素要强。卡那霉素在内耳蓄积,早期不出现症状,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即使停药仍对内耳继续损害。利尿剂抑制内耳血管纹的活性,使内耳细胞萎缩变性;病变早期是可逆的,肾功能不全又合并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便可造成永久性耳聋。
为防止药物性耳聋的发生,用药之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并发耳蜗损害最多的一种耳毒药物,因此避免滥用此类抗生素将是降低药物性耳聋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的耳毒药物联合应用时有加强作用,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必要时可选用毒性最小的药物。治疗慢性疾病必须长期应用时,应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选择性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增加户外活动:
人老了,惰性随之增加,往往久居室内,很少户外活动,导致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导致听觉功能障碍。维生素的缺乏,影响了钙的代谢,从而使耳蜗发生局限性脱钙,造成耳蜗继发性形态变化,干扰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破坏内耳的听觉上皮细胞或支持骨的结构,以致使听力减退。因此,老年人应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经常接受阳光的照射,同时食用富含铁质、钙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木耳、虾皮、蘑菇以及各种绿叶蔬菜和水果。
搓揉耳朵,保健全身:
在小小的耳朵上,聚集有一百二十个穴道,你一定很诧异。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穴道因与全身的经络相连,故和五脏六腑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上部位发生异常时,耳穴的对应穴道,即会产生疼痛或硬块。如果适时地加以处置,把这些异常的现象消除,身体的状况自然就可改善。古老医术中的耳针疗法,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在现今繁忙的生活中,很多人忽略这个重要的部位。其实每天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去搓揉,让耳朵上所有的穴道都能活络畅通,对健康有莫大的助益。
生活小常识你常掏耳朵吗?可知道这些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一般细菌感染,使用有效消炎药后会很快好转,但如果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另外,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严格来讲,不要自己掏耳朵。但由于“耳屎”生成速度比较快,特别是那些腺体分泌旺盛、俗称“油耳”生成速度更快,专门到医院掏耳太麻烦,也不太现实。因此,可以自己掏耳,应做到如下两点:
如何清除耳屎?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掏耳朵的坏处: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儿、挖耳勺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日常保健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春天,气候逐渐转暖,万物复苏,小飞虫多了起来,耳鼻喉门诊接诊了许多因飞虫入耳的病人。医生提醒:小飞虫飞进耳朵乱掏最有可能损害听力……小虫飞进耳朵别乱掏
人们对于耳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是一时的不注意,就可造成耳聋,使人终生遗憾。
如何看耳朵知寿命长短
中国人讲究看面相,虽说从面相看出贫富、姻缘有些“不靠谱”。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相由心生”是颇有道理的。中医认为耳通肾。通过耳朵可辅助诊断身体暗藏的疾病隐患。
耳朵大小与寿命的关系
民间一向把耳朵大作为有福和长寿的象征。现代医学观察表明,耳大与长寿确实有一定关系。
医学工作者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厘米,女***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厘米,女***厘米。
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有专家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人们往往将耳朵大和寿命长联系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生活保健一是耳大者肾气健
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故耳大是肾气健的征象,肾气足则寿长,所以欲想长寿健康,护肾很重要。
二是寿命长者耳朵长得大
现代研究认为,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成年后虽然全身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停止了,但耳朵却是惟一的例外,它一辈子都在不断长大,平均每10年长1.4~2.2毫米。虽然其增长的速率很不明显,但确实是在增长的,这与身体的器官有一定关系。由于耳廓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长,因此老年人的耳朵比青年人的确实要大。从这个观点看,长寿者并非是耳朵大了寿命才长,而是寿命长了耳朵才长得大。
在一项科研项目中,研究人员普查了50例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他们的耳朵都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耳廓长
一般人的耳朵上边应该平着眉毛,下面应当平着鼻基。耳廓的长度,科学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从耳朵尖到耳垂下。一般成年人的耳朵平均长度为5-8厘米。但是接受调查的这50位长寿老人,从耳轮最高处至耳垂最低处,耳廓长度都大于厘米,而且寿命越长、耳朵越长,其中两名百岁老人的耳廓长度分别达8.4厘米和8.5厘米。
第二个特征是耳垂大
耳垂就是从耳屏到耳朵的最低处。一般成年人耳垂长度为1—2.5厘米,但是长寿老人的耳垂长度至少在1.8厘米以上,而且厚软肥大。在所调查的50位长寿老人之中,耳垂长度在1.8—2.5厘米的有8人,2.6—3厘米的有39人,3.1—3.2厘米的有3人,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
我们把耳廓长、耳垂大叫做“长寿耳征”。但必须注意的是,耳廓长、耳垂大只是长寿特征之一,长寿者耳朵一般都长,但是耳朵长的人不一定都长寿,耳朵短的人不一定都短寿。因为长寿与否,还必须结合耳朵的气色形态以及其他部位的多种生命征象来综合分析。
耳朵的长短只是其中一条有用的线索。中医讲究“相不独断”,耳朵本身除了长短以外,还有其他特征,如厚和薄的问题,厚的比薄的好;软和硬的问题,软的比硬的好;还有贴和张的问题,贴比张好;气色的问题,耳朵的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要把耳朵本身的各种气色形态结合起来才能做出准确判断。而且,每个人都有五官七窍,在脸上不但有长寿耳征,还有其他二十几项生命特征,我们还要把耳朵特征和其他官窍的气色形态相互对比,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可靠。
结语:自然界有千万种美妙的声音在等你去听,千万别因为平时的大意而让自己永远活在无声的世界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babytaobao.com/jibingyufang/283070.html
上一篇:国人“自杀式”饮食习惯
下一篇:揭秘:你不知道的养生道理
Copyright 2005-2024 妈妈好孕网 |陕ICP备2021008751号-2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